文/马庆云
最近几年来,中国电视剧的制作,在某些道具环节处理的非常细腻。比较有代表性的,《甄嬛抓》里边,每天侍寝,太监给皇帝送过来牌子,让皇帝翻一下,然后获选的妃子就开心一整天,落选的就臣妾不高兴。那托盘里边的牌子,还真能在故宫收藏里边看到,都是按着一比一的样子做的。
再说《白鹿原》这部电视剧,里边上来就是白嘉轩家吃面条,陕西叫臊子面。因为道具组的给力,活生生把《白鹿原》前集拍成了舌尖上的黄土高坡。最近正在热播的这部《三国机密》在道具上,也狠下了一番功夫,值得注意的,是男主角马天宇和女主角万茜,在剧中有一段对手戏,涉及到了东汉末年如何点灯拔蜡。
男主角的帝王哥哥死掉,万茜饰演的伏寿在安排好一个“狸猫换皇帝”的游戏之后,云淡风轻,继而,有了这段熄灭灯烛的戏。在这段戏之前,则是死掉的皇帝尸体被放入火中,试图呈现一种烧焦的状态,从而无从查证,让皇帝尸体能够伪装成一个小太监,欺骗过曹操。媳妇烧掉丈夫尸体,这个伏寿内心一定是挣扎的。
而如何展现她强大的内心世界呢?我们必须知道东汉末年灯烛里边靠什么做燃料,才能真正明白这段戏的道具精彩之处。有时候,电视剧好玩就好玩在了,影迷可以跟电视剧拍摄的道具组逗智商,他们撅什么屁股,就知道他们拉什么那啥。
先来看第一个问题,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灯。笼统意义上的灯,当然可以作为火把来看待,直接把火把裹上可燃烧物质,拆在地上就是灯了。要是这么搞,中国人最早使用灯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原始人社会。这个追,没意义。
有文字记载的灯具,出现在商朝。当时青铜器制造已经初见矛头,开始有一些甲骨文记载室内照明的问题。但一直没有实物出土。考古学有两个要求,第一个,文字记载,第二个,实物出土。两个要相互印证,才能作为石锤记录。
真正意义上的灯具出土,是战国时期。这个时期,出土的范围已经很广阔了。北到北京这一代,南边一直到湖北,东边一直到山东海边,西边一直到陕西出关,这个范围内的墓地都出土了灯具。而战国的书籍里边也开始大规模记录点灯照明的事儿,有的还把点灯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。我这篇是电视剧科普小常识文章,不是考据癖,因此,不做援引。对这个小知识点感兴趣的,欢迎关注并私信获取。
战国时期出土的那些灯具,一般都是人俑形状的,后续还出现了漫天飞树杈子形状的。电视剧《三国机密》里边出现的那个万茜熄灯的道具,实际上是按着中山国出土的灯具文物做的。为什么对这个灯具形状那么熟悉呢?因为,这个树杈子灯,我刚在河北省博物馆见过。说这些,倒不是吹河北石家庄地界上的中山国多地大物博,相反,战国时期的中山国,是个特别小家子气的国。
中山国处于燕赵等大国之间,实力特别差,还老觉得自己挺牛,没事儿就找赵国那边扎刺。竟然也赢了一些小战斗。而中山国的性格就是,地痞小流氓式的,大金链子小金表,没事儿就喜欢穿上小貂装个蒜。中山国的上层建筑们也就生活的非常奢侈,这种树杈子式的灯具,就出土在中山国陵墓里边。后来,中山国整天咋呼,终于被周边的大哥给爆头了。
等到了两汉时期,灯具没有太多发展。中山国出土的这种较为奢侈的树杈子灯具在宫廷里边开始兴盛起来。当然,这种树钗子灯具在历史学术上,有自己正规的名字,我觉得不如叫树杈子灯具形象。为什么说这种树杈子灯具奢侈呢?
因为它耗费的燃料多。东汉末年,这种灯具里边到底都用的什么燃料呢?这一时期,从湖北的墓穴里边出土过灯具,应该是八十年代的时候,科学家们去分析灯具残余的成分发现,里边主要是牛的脂肪。因此,我们基本可以断定,在东汉末年的灯具里边,燃烧的,应该是大家经常见到的动物类的脂肪油。
关于古代灯具烧什么,文字记载不多。中国古代历史的毛病就是老围绕皇帝那点破事儿转悠,丝毫不关心百姓的衣食住行用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里边倒是写了一点,说秦始皇下葬的时候,烧的是鱼油,非常神奇,这灯烧了很长时间也不灭。陕西的秦始皇陵墓至今也没打开,无从验证。
不过,这些文字资料与出土实物可以相互佐证,至少在东汉末年,灯具里边还是以烧动物油脂为主的。咱们简短捷说,等到了宋元时期,就开始有石油了,拿煤油点灯的事儿开始兴起。但也并不普遍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小时候家里穷,没有电灯,还点过一段时间的煤油灯。当时煤油灯也不敢点的太奢侈,只是读书才点。我们那代人,学点知识不容易啊。
知道东汉末年点动物油的灯,就能理解万茜饰演的角色熄灯时候丰富的心理活动了。这种动物油脂的灯具,燃烧之后实际上是一股子烤肉味儿。等于说,万茜饰演的伏寿熄灯的时候,要闻着浓烈的烧焦的肉味儿。在前面的剧情中,伏寿她老爷们刚用火烧焦了,满皇城的烤人肉味道。这会儿去熄灯,再次闻到烧肉的焦糊味道,“臣妾心里苦”,臣妾只能熄灯了。
电视剧能做到这样的互文,还是非常有趣的。倒是读书好,不能光看二人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