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这么一件大雁造型的文物,它是做什么用的呢?
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梁甜告诉《都市热线》全媒体记者,这件文物其实是一盏灯,名为西汉彩绘雁鱼灯,是汉代灯具的杰作,整个造型以一只大雁回首成伫立状的姿态为原型设计的。
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梁甜说,这盏灯由衔鱼的雁首、雁身、灯罩和灯盘四部分组成,雁身为两范合铸,两腿为分铸后焊接,通体彩绘是红白两种颜色。灯罩是由两个弧形板组成的,可以自由旋转,不仅可以调节光射角度,也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,这样的设计便于拆卸,易于清洗。
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汉朝,只有当时的上层贵族,才能在生活中享用这种灯具,一般会加入动物油或者植物油,点燃灯芯,灯罩内壁的两片弧形板可以挡风,防止灯火被吹灭。但点亮它的同时,也会产生油烟污染,对此,制作工匠就在灯具内加入了科技环保原理。
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梁甜说,点燃了油灯之后,随着热气流上升,产生的烟雾,就会顺着鱼形的雁罩,进入到雁颈,导入到雁腹当中,而在雁腹当中呢,古人会给里面盛上水,当时人们就是用里面的水来解决油烟问题的。
这盏灯的主造型雁,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信鸟,是缔结婚姻纳彩或大夫相见时的礼品,而象飞雁衔鱼这样的装饰,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便已经出现了,到了汉代更是特别流行,寄托了当时人们追求美好富裕生活的愿望。
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梁甜说,现在珍藏在河北省博物馆的长信宫灯,是以宫女为造型的,包括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东汉错银铜牛灯,同样也是采用了这个原理,所以可见在两千多年前,环保意识和环保理念,就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了。
有了这样一盏环保的灯具,再配上汉代的美食,可谓相当惬意,而像调料盒、
捣蒜罐和火锅,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餐桌上都已经有了雏形。
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的染器,上面有一个小碗,学者们认为它里面放的应该是一些酱料之类的调味品,而小碗底下很可能就是用来生火的,可以加热碗中的酱料,吃饭的时候一人一套,一边吃一边把食物放在这个酱料碗里边蘸。有点类似我们今天吃火锅用的酱料碗。
说这么多,大家伙是不是对这盏环保雁鱼灯和这些美食灶具感兴趣了,那就赶紧趁着国庆假期,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欣赏它们的美吧。